【觀點543】你穿著華服,美得像朵花,有人卻為你負重前行
【爲什麽分享這篇文章】人要穿衣,就像馬兒要吃草,衣服既是遮身蔽體的護甲,又是我們與自己的身體以及周遭世界交流的媒介,它對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但是,隨著消費能力和生活方式的改變,愈來愈多的人對衣服產生了過度的追求,很多時候,衣服變成了我們的一種負擔,這種負擔不僅施加在我們自己身上,也深遠地影響著我們的環境、健康、社會乃至地球的未來。
也許你已經聽說過時尚垃圾給人和地球造成了諸多的困擾,但不看數據,你永遠不知道它究竟有多麼的驚人和恐怖。本集【觀點543】與你分享時尚產業背後隱藏的驚人數據~
01. 女性
§ 成衣產業約 80% 的勞工是女性。
§ 2014年,全球約有 6,000 ~ 7,500 萬人受雇於紡織、製衣、製鞋業,而在 2000 年,相關產業工作人數僅有 2,000 萬人。
§ 2017年10月新聞:一名 14 歲的女孩爲拿到當月獎金而過勞死亡。
§ 2017年10月:快時尚公司一件女裝 T-shirt 僅賣 6.99 歐元(約237元新台幣)。
02. 奴工
§ 目前,全球奴工人數不下數千萬人,其中童工約占三分之一。調查估計全球 4,000 萬人處於被奴役的情況,50% 的受奴役者屬於勞工奴役,譬如製造業的工作者。
§ 世界人口總計 75 億,這意味著每 200 人中就有一個人在從事奴役性勞動。
§ 如果再加上棉花農和零售人員的話,全世界每 6 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在紡織和成衣產業工作。
§ 在印度和孟加拉,60% 的成衣工人遭遇過騷擾、言語暴力或身體虐待。
03. 水
§ 生產一條牛仔褲平均需要 7,000 公升的水,這些水足夠一個人喝 5~6 年。
§ 全球每年牛仔褲生產量為 20 億條。
§ 20% 的工業水污染來自紡織品的加工和印染。
§ 到2025年,48個國家超過28億人將面臨水資源供不應求或稀缺的狀況,到本世紀中期,約70億人將面臨缺水困境。
§ 衣服多穿 9 個月,每件衣服能減少約20~30%的碳、垃圾和水足跡。
04. 碳排放
§ 衣服多穿一年,可以減少24%的碳排放量。
§ 全球超過8%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於製衣、製鞋業。
05. 時尚垃圾
§ 綠色和平組織估計,已生產出來但一次都沒穿過的衣服高達20%。
§ 一件衣服我們平均會穿4次。
§ 在美國,每年送到焚化爐的衣服多達 1,050 萬噸,這個重量大約是紐約帝國大廈重量的30倍。
§ 人們會丟掉衣服的原因:
64% 我不喜歡它了。
40% 過時了/不符合我現在的風格了。
31% 需要騰出空間放新衣服。
10% 本來就是為某個特殊場合買的。
21% 只有衣服破了或穿不下了才會挑出來丟掉。
06. 快時尚公司
§ 柬埔寨2015年的GDP:180 億美元(約5,482億新台幣);對比來自西班牙的世界四大時裝零售集團之一Inditex(旗下品牌包括Zara)2015年的營業額為:181億美元(約5,512億新台幣)。
§ 1位美國CEO的收入相當於16,000 名孟加拉工人的收入。
§ 2017年10月16日,丹麥電視臺TV2播放了一個紀錄片,指責H&M每年在丹麥焚燒12噸從未穿過的新衣。
§ 對219家時尚品牌的調查顯示,只有 12% 的公司願意遵守法律規定的最低工資標準支薪給成衣工人。
07. 消費者的興趣
§ 2017年,透過Google搜索「Sustainable Fashion」(永續時尚)的次數增加了100%。
§ 2017年1月~2018年12月,透過Google搜索「Sustainable Fashion」(永續時尚)的次數增加了超過 250%。
08. 消費者的影響(很重要!很重要!很重要!)
§ 愈來愈多的人想要知道「我的衣服是誰做的」。
§ 愈來愈多的品牌開始回應大家所關心的「我的衣服是誰做的」這個問題。
主要成衣品牌供應商被揭露的情況如何呢?
§ 37%的品牌會發布供應商名冊(至少涵蓋一級供應商)。
§ 18%的品牌會發布負責其成衣印染、印花及染整的加工廠。
§ 但是僅有1家品牌公佈了其原料供應商。
【贈物網觀點】
問題愈來愈嚴重,但我們也看到愈來愈多的人在覺醒,追求時尚和美麗不應以犧牲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、以傷害另一些更弱勢的人的利益為代價。
誠然,立即要做到零浪費、零污染、零傷害並不實際,但希望大家都能從自己開始,盡力做出改善,買衣服不只考慮價格,穿衣服不只求新、求潮,而是用一種更加理性和永續的思維,選擇品質好且能長期穿著使用的物品,以交流和捐贈取代丟棄,為美麗加分,讓時尚真正永續!
你可能也對這些文章感興趣
200元一件的衣服究竟是撿到便宜還是製造問題?
一個購物癌患者的自白與蛻變
下載app,加入分享的行列
點擊前往贈物網首頁
進禮物池看看實用禮物
進入需求池看看誰需要
責任編譯:GIVE543贈物網
文章來源:Sustainable Fashion Matterz
內文為中文摘要導讀,原文請點這裡